武汉恩创发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赵政才:2015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5%

编辑:武汉恩创发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18/06/26
对以“陕北速度”著称的榆林来说,未来五年或将迎来一个拐点。

过去5年间,被誉为“中国科威特”的榆林市以GDP年均18%、财政收入年均42.95%的速度创造出举世瞩目的“陕北速度”。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已然成为陕西经济第二极。2010年全市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9%、4.8%和11.4%,油气当量占全国油气当量的6.6%。

能源一度创造了陕北奇迹,但榆林的主政者发现,这是一条不可持续的路。为此,榆林市已经适时将其发展战略从跨越式发展,调为可持续发展。但将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注入榆林这样一个重化工城市,并非易事。所幸,榆林市决策层已经从战略上做了调整,并在积极申请陕西省内的低碳试点城市。

赵政才对本报记者介绍,在榆林的“十二五”规划中,榆林市提出要发展高端低碳产业体系,构建“1234” 十大产业,以平衡能源产业与非能源产业之间的比例。据他介绍,所谓十大产业,即壮大以煤炭为代表的一个资源型优势产业,突破煤炭热解、现代农业等两个特色产业,培育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文化旅游等三个接续产业,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生活服务等四个支撑产业。

结构调整高碳产业

榆林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

《21世纪》:榆林2010年的一二三产业的产业比例是多少,“十二五”期间计划做什么样的调整?结构调整的难度在哪里?

赵政才:在2010年,这个比例是5∶69∶26。,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小、二产大、三产弱特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工业内部结构轻重比例悬殊。作为资源型城市,目前榆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2010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5%。同时,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又很突出,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建立起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2010年,全市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8.3%,采掘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1.6%,一次能源产量占全部能源产量按标煤折算达到93.3%。能源经济一枝独秀,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能源化工下游和配套产业发展不足,非能源化工产业被边缘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三高一低”粗放型经济典型特征明显,仍未摆脱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

长期粗放的发展方式必然带来环境破坏、资源枯竭,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为此,“十二五”期间,榆林提出在资源开发成长期实施主动转型战略,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为支撑,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竞争高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高端低碳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具体讲,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要超过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工业内部结构大幅改善,轻工业占全部工业的份额力争突破5%,以光伏、风能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

就榆林而言,“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确定产业突破口。“十二五”期间我市初步确定以推进深度转化、发展现代煤化工作为主攻方向,但目前看还存在工艺技术不够成熟、国家产业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等问题,亟需研究资源型转型的产业突破口。二是如何突破瓶颈制约。榆林属缺水地区,产业布局以煤化工、盐化工、煤电等高耗水行业为主;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已给榆林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生态承载力不足成为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能化产品大规模外输,外出主要通道拥堵严重,交通瓶颈制约突出;此外,国内节能减排压力将进一步增大,环境容量不足也成为榆林重大项目落地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在能源化工高耗水、高排放尤其是高碳排放以及高生态承载需求的产业特征同水资源短缺、减排任务低基数核算、生态治理与恢复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的情况下,能否突破水资源、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是榆林面临的严峻挑战。

《21世纪》:作为中国的能源化工基地,榆林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与榆林相邻的内蒙鄂尔多斯(600295,股吧)和宁夏的宁东也在积极发展能源化工,那么榆林如何避免与之恶性竞争,做出自己的特色?

赵政才:榆林与周边五省区10个兄弟市同属于陕甘宁蒙晋能源密集区,在享受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政策、发展机遇等方面机会原则上来说是基本均等。整体来看,各有优势,晋蒙煤电已经抢先占据了华北市场,现在又都在积极搞化工。可以说晋、蒙、甘、宁的同业激烈竞争形势对陕北地区都是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此外,国家限制产能过剩产业(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发展的政策,也会对榆林开发建设形成挑战。在这个大局之下,榆林要想从周边城市中脱颖而出,建设好自己的高端低碳产业体系,及早聚集更多的资金、技术与人力资源是关键。

为此,我们确定了自己的差异化发展思路:一是在资源深度转化上做文章,构建煤炭热解、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醋酸、煤制油五大产业链,打造全国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现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原煤就地转化率突破50%,一次能源占比明显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成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一批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兰炭、金属镁、化工、农产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煤液化、MTO、煤制芳烃等先进的煤化工技术,打造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成国家级的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突破55%。

2015年风力发电装机达到150万千瓦

榆林新能源产业园区已基本成型

《21世纪》: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榆林能源化工发展的一个巨大瓶颈,“十二五”期间,榆林计划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赵政才:榆林的“十二五”计划期间,对于水资源利用,将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同时加大水利投入力度,加快水源工程建设。通过三个主要措施,保证工业和城镇发展用水。

首先在规划期间,榆林的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要落实的有:定边引黄续建工程、王圪堵水库、榆神工业区供水等,“十二五”期间要保证新增供水量4.5亿立方米以上,实现基本供需平衡。

二是要在规划期间推进引黄入榆工程,抓住陕甘宁、呼包银榆、能源“金三角”等国家级经济区建设实施的历史机遇和“引汉济渭”工程水权置换的有利时机,“十二五”期间力争开工建设黄河东线大泉引水工程,启动黄河西线大柳树引黄和南线碛口水库前期工作。

最后是构建供水管网体系,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要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和利用效率,最终建成以大泉引黄工程、榆神工业区供水工程、王圪堵水库工程为主架构,李家梁、中营盘、瑶镇、采兔沟水库为输送骨干的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中远期供水网络。

《21世纪》:在发展传统能源的同时,你刚才提到榆林也在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那么榆林在“十二五”期间,在这个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划?

赵政才:榆林风光热资源富集、煤电资源丰富、原料来源充足、产业衔接良好,既具备发展风电、光伏产业的生产优势,又是风电、光伏发电的应用区域,发展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目前榆林在新能源方面已有成型项目,目前在建的新能源产业园区有靖边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园区、榆阳区榆林新能源产业园区。

“十二五”期间,我们规划建设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0万千瓦,单晶硅产能1万吨,多晶硅产能7万吨,并进行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配套产品、应用产品等方面的开发,形成产业集聚,建设定靖百万千瓦发电基地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此外,我们还规划利用榆神工业园区的煤炭化工资源优势,重点引进和发展万吨级能耗低、综合利用率高、无污染的高纯硅生产项目。

碳强度下降15%

到2015年,实现重点污染企业基本完成清洁生产审核

《21世纪》:早在2009年,榆林就试图进行转型,以摆脱对能源产业的过度依赖,榆林现在的能源产业和非能源产业的比重是多少,“十二五”期间计划做什么样的调整?非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赵政才:前面我们提过,榆林能源经济一枝独秀,资源驱动特征非常明显。能源化工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90.3%和89.9%,非能源产业占比不到10%,这是榆林本身的资源特征决定的,榆林目前煤炭预测储量2714亿吨,已探明储量1447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

因此,“十二五”期间,在继续优化能源产业的同时,榆林也将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提高非能源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重点发展的非能源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装备制造业主要发展成套煤机设备、新能源重型汽车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业、物流业和生产线服务业。现代农业主要是发展马铃薯、红枣、玉米、羊子、小杂粮、大漠蔬菜六大特色产业,农业增加值突破130亿元。

《21世纪》:如果榆林入选陕西的低碳试点,那么榆林计划怎么尝试?

赵政才:如果榆林进入陕西的低碳试点名录,我们将从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发展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几方面着手。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方式,扶植一批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高效能、低排放项目,并尽快建成榆神、榆横两个低碳工业区,实施一批低碳示范项目。同时积极发展清洁能源,诸如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增加非石化能源的比重。

除此之外,榆林还将继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增加林木的蓄积量。力争做到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5%,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的目标,区域固碳能力年均递增1%左右。